一、学院基本情况
(一) 学院历史
管理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89年5月成立的行政管理系。此后,2000年9月更名为管理系;2018年11月,组建为公共管理学院;最终于2024年6月,正式定名为管理学院。目前,学院设有行政管理、文化产业管理、档案学三个本科专业,在校本科生共852人。学院经过36年的发展,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从事行政管理、文化产业管理、档案学、旅游管理的2000多名应用型人才。

(二)师资队伍
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优良,现有教职工26人,其中专任教师20人。专任教师中,高级职称教师11人(含教授5人),中级职称教师9人;85%的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(其中博士9人),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;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25%,双师双能型教师占20%。此外,部分教师还担任着内蒙古民俗学学会理事、中国档案学会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。

(三)学科专业建设
档案学专业是自治区唯一开设的专业,其“智能档案管理与数据分析”方向还被确立为自治区级微专业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校企合作专业,已成功获批成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,教研室获评校级标杆教研室,与此同时,教育部西部档案学虚拟教研室也在学院设立了分教研室。在课程建设方面,学院成果斐然:“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”课程入选自治区一流课程,1门课程获评校级一流课程,3门课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;2个教学案例入选校级“课程思政”优秀案例,2门课程入选校级“真实项目案例库”。此外,《管理学原理》被纳入学校线上开放课程建设项目,《北疆文化概论》教材入选校级教材建设名录。


(四)科研创新与学术交流成果
在科研创新领域,学院成绩斐然。目前拥有《北疆红色文化数智化研究创新团队》《北疆民族多语种历史档案的跨学科研究创新团队》这2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,以及《多模态图档数智化创新研究基地》1个研究基地。近年来,学院科研创新成果显著:累计斩获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2项,到账经费高达119万元;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5篇、普通学术期刊论文53篇;荣获自治区政府奖项9项以及其他奖项1项。学院积极鼓励并推动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,特别是自2022年以来,教师参加国家级、自治区级学术年会和论坛达10人次。此外,学院还通过主办、承办学术会议的方式,进一步深化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学术联系,有效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,提升了科研能力。

二、人才培养改革举措及成效
(一)以融合促创新,以特色育新人
学院坚持以“校企合作+民族特色”双轮驱动,构建了“实践赋能—文化浸润—就业反哺”的闭环育人体系,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民族文化育人协同发展。在产学研融合方面,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、呼和浩特市档案史志馆、北京匠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机制,共建实习实践基地20余个,并通过横向课题研究、专家咨询和学术讲座等多元路径,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。


(二)学创佳绩 融合赋能
近年来,学生在多项高水平竞赛中屡获佳绩: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内蒙古赛区获银奖1项、铜奖2项;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“三创赛”内蒙古赛区斩获一等奖;在自治区“挑战杯”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银奖1项;在2025年“挑战杯”内蒙古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3项;在第三、四届“寻是杯”公共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华北赛区均获二等奖。此外,学院还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、自治区级7项,充分体现出产学研融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。

(三)北疆育才,团结筑梦
在民族文化育人工作中,学院持续精心打造三大品牌活动:“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”服饰文化大赛,有力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;北疆文化创新创业大赛,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地域文化创新的探索热情;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切实强化了实践育人的实际效果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数智蒙绣”“西辽河文脉·拾光创想”“风歌羽影”三支团队成功入选全国“三下乡”内蒙古“亮丽北疆·一城一榜”专项活动,充分彰显了学院扎根北疆、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。近年来,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高质量就业率均呈现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。在升学深造方面,学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:2024年实现了考研率“零的突破”,有2名学生成功考上研究生;到了2025年,又有3名学生通过考研继续深造。这一系列成果切实体现出学院“实践赋能—文化浸润—就业反哺”育人闭环实现了良性运行,反映了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,育人成果正朝着多元化、高质量的方向持续发展。

三、学院优势特色
学院凭借档案学专业在自治区内的唯一性优势,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鲜明的校企合作特色,始终将党建作为引领教学科研工作的核心旗帜。通过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内涵、着力培育创新实践型人才等系统性举措,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展望未来,学院将坚定不移地秉持“多元共融启智育才,创新实践赋能发展”的理念,聚焦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,全力培育更多高素质管理人才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。
学院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,精心谋划、科学构建了“134”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。该体系以“提高实践能力”为核心目标,精准聚焦“专业技术、数字技术、AI技术”三项核心技术,通过“课程体系整合、实践基地建设、技能训练培养、实践案例库建设”四大路径,有条不紊地推进实施,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。